【關於大鹿林道東段接駁的一些看法】
媽呀,年前事情好多,根本沒空閒好好地讀書或寫文章 ... 😞
這段期間要說遇到什麼跟山有關的事,就是因為有記者在做大鹿林道東段開放接駁的專題 (好小眾!),而接受了一次採訪。
幾年前,我也親「腳」走過這條來回共38K的林道一趟,算是頗有感觸。一般人平常不會走這麼遠的路,所以最容易出現的災情就是腳底出水泡 ... 另外也見證山友用菜籃車運背包,但實際上超‧級‧沒‧效‧率!!有人拖拉一陣子後發現根本不好用,就把載具扔在路邊,反而變成垃圾。
17K處有個不少人會利用的捷徑,但我們這隊都沒走,印象中是因為嚮導跟我們說:「人少的時候還無所謂,但人多的時候情況不同。為了防止重複踩踏破壞植被和增加侵蝕的可能,要盡量避免抄近路。」
.
雖然一開始走在大自然裡面的感覺不賴,但過了幾公里之後,單調的步行就會令人感到無聊 (即使嚮導認真地解說沿途花花草草、研究裝置等等啦 ... ),只想著何時能到九九山莊;回程時大家趕著早些回家,全隊化身急行軍,更是什麼都懶得看。
所以平心而論,若有接駁可用我一定願意付錢,不管是載背包或載人都好~~
.
(口吻轉為嚴肅)
但若是眼光放長遠一點,接駁服務不只會讓大霸群峰重回熱門路線的範疇,更會吸引許多一日來回的訪客。是的,一旦人們發現用周休二日就能走一遭,一日來回的族群肯定應聲上漲,觀光化勢不可擋。
到時候遊憩衝擊的量級就不能跟現在比擬了,連帶著山難頻率也會增高。接駁充其量也只是系統的一環,我們還要看林道口的停車場、九九山莊的設施、當地救難資源、步道侵蝕程度、排遺與垃圾處理機制等是不是能應付這等人潮。美國國家公園會為了這類計畫撰寫公開的環境衝擊評估報告(Environmental Impact Statement, EIS),在台灣叫環評,那大霸群峰呢?
換言之,開放接駁的連帶考量非常多,都需要政府明確地跟我們解釋清楚、開放公眾參與,不然難保這座500元鈔票背後的世紀奇峰也被玩爛。
.
某方面來說,我能理解張政委腦海中的「高山觀光」藍圖──像是瑞士、日本一樣,建立人見人愛的服務型山屋,讓健行成為親民且對地方有經濟貢獻的活動之餘,也讓台灣山岳之美成為一張國際級名片。
但願景美歸美,去過國外健行度假的人畢竟是少數,尚需可觀的溝通跟宣傳工作。在那之前,更多人心目中的觀光和亂象幾乎是畫上等號的關係,這是因為媒體反覆報導山域亂象,加上政府從未講清楚「高山觀光」和健行(hiking)活動的整體規劃和互動是如何,是不知所云的脊梁山脈旅遊年?蓋高山纜車?部落深度旅遊?推高山觀光的目的和策略為何?是為了像神山那樣優先吸引有錢外國觀光客 (然後排斥沒錢的國民)?還是「我全都要」?
.
..... (等豹頭的橋段在大家腦中run完) ...
.
所以要做,就要把整條路線都徹底檢討一次,公開資訊、開放討論,有說服力的話自然會吸引人民支持。但如果又像以前一樣,東邊揮一筆,西邊砍一刀,整體規劃老是不說清楚,跨部會協調做得零零散散,逼迫我們成為只能接受結果的順民,那我肯定會倒向反對的那一邊。
假如中央願意認真看待此事,將高山觀光視作國家未來發展目標的一塊拼圖,肯定會有很多相關領域的人士願意貢獻所知所學。要顧及各方需求並非不可能,國外亦有不少可參考的案例,端看政府的視野有多寬廣──是一年兩年拚個選票,是五年十年唱個大計,還是要嚴謹地為後世做好規劃,確保遊憩活動的永續性,讓子子孫孫也能見到一樣令人感動的風景?
我相信答案已在大家的心中。